由中國經濟報刊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媒體發(fā)展高峰論壇暨推進縣域執(zhí)政能力現代化建設研討會”在山東沂水舉行,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國家行政學院機關黨委原常務副書記賈德臣、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張虎生等出席會議。
官到我家、我家有官、官民一家
研討會上,與會嘉賓普遍對沂水干部聯系群眾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經濟日報原總編輯艾豐認為這是中國縣域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創(chuàng)新,是黨執(zhí)政能力制度建設的重要創(chuàng)新。
目前,沂水縣每名干部聯系30戶左右的群眾,確保全縣33.7萬戶、百萬群眾都有一個干部“親戚”。同時,沂水還開展了教師聯系學生家長、醫(yī)護人員聯系病人及家屬活動,實現了聯系群眾全覆蓋、無縫隙。對于這項工作,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主任皮樹義用“官到我家、我家有官、官民一家”這十二個字進行了高度概括。
不僅如此,沂水還對干部聯系群眾實行了網格化管理。每名干部按區(qū)域劃分直接聯系30戶左右的群眾,作為基礎網格;每村為一個小網格,由若干名一個單位或幾個單位的聯系干部組成,實行相對集中連片聯系,一名副科級以上干部擔任組長;每個工作片為一個中網格,由縣直部門的聯系干部或鄉(xiāng)鎮(zhèn)干部擔任組長;每個鄉(xiāng)鎮(zhèn)為一個大網格,由聯系該鄉(xiāng)鎮(zhèn)的縣領導和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擔任網格負責人。這樣,在全縣形成了一張橫到邊、縱到底、定人定責、直觀清晰的群眾工作總網格。據了解,在2013年和2014年臨沂市群眾滿意度測評中,沂水縣干部作風一項連續(xù)四次獲得全市第一名,其中2014年下半年高出全市平均分9.7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沂水社會治安案件發(fā)案率同比下降8.2%,群眾上訪總量同比下降23.6%。
“互聯網+”大數據,助力電子政務
沂水縣的干部聯系群眾工作,注重運用大數據時代的督查手段,破解工作落實層面的難題。圍繞工作效果“可抽查”的要求,沂水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手段,所有干部和群眾都有編號并錄入聯系群眾工作管理系統(tǒng),干部和30戶群眾的信息一一對應,干部責任、網格責任一目了然,據此對每個干部進行隨機抽查,核實干部的聯系情況和解決群眾訴求需求情況,并由群眾評價是否滿意,讓“南郭先生”無處遁形。目前,沂水已舉行13次大規(guī)模的電視直播集中抽查活動,每月分行業(yè)、分區(qū)域進行專項抽查,平時不間斷進行日常抽查,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督查模式。在此基礎上,沂水縣還探索建立聯系群眾部門專業(yè)平臺,由各個部門單位結合自身業(yè)務,突出重點工作、關鍵環(huán)節(jié)、責任落實和群眾監(jiān)督,建立起各自的“可抽查”工作系統(tǒng)。各項工作通過抽取群眾,由群眾評判是否滿意,打出分數。
對此,多位與會嘉賓從“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角度進行了分析闡釋。光明日報社原秘書長徐華西表示,沂水縣用“互聯網+”的思維把干部考核和培訓工作做實了,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李佐軍也認為,把干部聯系群眾工作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緊密結合,降低了行政成本,提升了執(zhí)政效力,沂水的這一探索意義重大。中國經濟導報社社長王平生則表示,運用大數據來管理干部聯系群眾工作,是沂水的一個特色,體現了互聯網思維在縣域執(zhí)政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這一新的模式值得總結。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張虎生認為,互聯網既能傳播信息,也能解決政務,沂水已經做出了實踐。善于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黨的的執(zhí)政能力、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只有將最先進的傳播手段和最先進的執(zhí)政理念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應。
嘉賓建言沂水模式制度化
與會嘉賓也不約而同地談到要將沂水聯系群眾的實踐制度化。對于沂水在聯系群眾工作實踐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做法,如“五個一”、“五個一律”等,李佐軍認為很生動,但顯得有些零散,仍然需要搭建起更為科學合理的理論框架。他建議用不超過30個字對沂水模式的精髓進行高屋建瓴的概括,以利于進一步宣傳推廣。他認為,沂水經驗在制度建設上還要強化,以使其能夠持續(xù)發(fā)揮作用,同時應進一步引導百姓建言獻策,促使他們更多地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
對于沂水目前的干部聯系群眾工作,張虎生建議繼續(xù)探索,不斷完善,與法制建設和現代化治理緊密結合。皮樹義則建議聯系群眾要與干部的本職工作結合起來,以利于這項工作的長期化、持久化,同時要以點帶面,在個別解決群眾訴求的基礎上建立普遍有效解決問題的工作機制。
據了解,在本次研討會之前,與會專家學者和媒體工作者還現場觀摩了沂水縣的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抽查和從嚴管理干部提升能力素質結構化研討抽查活動。在抽查現場,主持人通過搖號的方式隨機選出被抽查的干部,請其自述近期聯系服務群眾或結構化研討的情況,再隨機選擇聯系戶或學習研討同組組員進行調查驗證,最后由評判團提問、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