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一群人圍坐一起討論破除“六穩(wěn)”“六保”政策落實堵點,這是江西贛州“五型”政府建設監(jiān)督員座談會。6月底,30名監(jiān)督員提前深入一線調研提出意見建議,市政府督查室征集“六穩(wěn)”“六保”惠企政策落實問題線索,將問題梳理轉相關部門研究,直面監(jiān)督,逐一破解。
公開透明
贛州始終將“五型”政府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fā)展的“總抓手”,凝心聚力打造“五型”政府,解決百姓身邊煩心事,紓解企業(yè)發(fā)展困境,破解城市發(fā)展難題。
推進“五型”政府建設,首先要把政務公開融合在政府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權力流程,讓群眾關注的政府核心信息全過程 “曬太陽”。
贛州圍繞深化改革、經濟發(fā)展、民生改善、政府建設等方面,全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建設以“贛州政務”為龍頭的政府系統新媒體矩陣,讓群眾及時了解最新政策,促進政府執(zhí)政更加透明高效。
建設是基礎,管理看長效。贛州對內容長期不更新、功能失效或無效的政務新媒體逐一清理,對保留使用的登記備案管理,堅決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贛州政務APP、微信和QQ工作群由清理整治前的5422個關停整合至3431個,有效減輕了基層負擔。
監(jiān)督政府
“五型”政府建設不是單純的喊口號,這遠比想象中走得更深更實。
如何讓“五型”政府建設出成效?這得由人民群眾來評判,讓群眾參與“五型”政府建設。“互聯網+”成為贛州市“五型”政府建設開門接受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
在辦好市政府門戶網站“市長信箱”平臺基礎上,打造升級12345政府服務熱線和“問政贛州”平臺,在贛州市直媒體開通“作風建設進行時”專欄市民投訴熱線,進一步擴大社會參與,加強社會監(jiān)督。
“我們還聘請30名“五型”政府監(jiān)督員,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啄木鳥行動’。”市“五型”辦副主任羅璘向筆者介紹,“監(jiān)督員來自不同行業(yè)不同崗位,能更好把百姓聲音傳遞給政府。”
“激活‘地攤經濟’需要管放結合”“高標準打造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qū)”“完善學前教育招生”“保護市場主體”……監(jiān)督員提出的建議很接地氣,沾泥土、帶露珠、聚民意。贛州相關部門積極回應,與監(jiān)督員面對面、事對事交流、討論。
“辦事是一方面,辦得好不好又是另一方面。”羅璘告訴筆者,贛州以“群眾滿不滿意”為主要評議標準,持續(xù)開展“大眾評公務”滿意度測評活動,不斷提升“五型”政府建設成效。
解決民生
近日,家住贛州老城區(qū)的市民在“問政贛州”平臺反映停水問題,經記者現場調查了解,因供水主管老化發(fā)生突發(fā)性爆管等導致停水,經贛州水務部門搶修恢復正常供水。
在贛州,很多看似“雞毛蒜皮”的煩心事妥善解決,這離不開贛州“五型”政府建設,打造升級的12345政府服務熱線和“問政贛州”平臺。今年上半年,12345政府服務熱線和“問政贛州”平臺共受理群眾各類訴求12.6萬件,辦結率99.4%。信訪工作群眾滿意率居全省前列。
“在方便群眾辦事上,我們花了不少心思。”羅璘告訴筆者,“贛州通”及縣級分廳全部上線,80%以上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市本級“最多跑一次”事項占比達91%,使用人次高達540萬。
羅璘說,采用線上+線下模式,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財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財力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贛南蘇區(qū)振興發(fā)展八年來,民生支出累計3941億元,年均增長22.6%。
筆者翻看《2020年贛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上面寫著:“公辦幼兒園建成119所、在園幼兒占比達43.1%,城鎮(zhèn)小區(qū)配套幼兒園專項治理獲教育部肯定。”“新增城鄉(xiāng)養(yǎng)老服務設施974個,市兒童福利院投入使用。”“城市棚戶區(qū)改造新開工1.62萬套,基本建成1.57萬套。”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離不開贛州“五型”政府建設,解決了一大批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為贛州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據了解,贛州梳理兩輪次制約高質量跨越式發(fā)展困難問題清單,開展多次督查,第一輪379個問題去年底前基本解決到位,第二輪清單今年5月底基本解決到位,第三輪清單正加快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