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寶雞市民齊先生為辦理公租房登記手續(xù),48次撥打寶雞高新區(qū)管委會公布的咨詢電話,其中47次均占線,唯一接通的一次還沒人理會。他趕到登記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電話總占線的原因:電話聽筒被放在一旁,一有來電就會提示占線。
其中一部電話的聽筒被拿起放在一旁。
此情此景,既讓人感到驚訝,又似乎有點見怪不怪。驚訝的是,對于滿足人們基本住房需求的公租房,其咨詢電話居然有人故意不接聽,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失去入住公租房的機會;見怪不怪的是,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一些政務部門的咨詢熱線成了“冷線”。
對于窗口單位電話難打的問題,常見的解釋是來電太多,接線人員忙不過來。然而,故意不接電話的民間猜測一直沒有消失。此次寶雞曝出的情況,更是坐實了這種猜測。也許這種把聽筒放在一邊的低劣手段只是個案,但是它危害的是各級、各地政府部門的整體公信力,其惡劣影響不言而喻。
面對記者詢問,寶雞高新區(qū)給出的解釋是:人手不夠,工作人員從社區(qū)借調而來。一位現(xiàn)場的女性工作人員更是聲稱自己“嗓子疼”。這些理由看似有板有眼,卻都有逃避責任之嫌。明顯的問題是,就算沒法安排足額人員接聽電話,為什么要把聽筒放在一旁,營造來電很多的假象?何況,市民和記者現(xiàn)場探訪的結果顯示,該部門并非完全騰不出人手接電話。
故意不接電話,表面看是個別工作人員犯懶,實質暴露了一些窗口單位的傲慢。這些掌握一定職權的工作人員,骨子里還是管理型政府的思維,認為人民群眾來辦事就是要求你、靠你、等你,沒有真正樹立服務型政府的理念。
必須明確的是,無論是公租房也好,還是其它公共服務也罷,人民群眾來辦事并不是求著政府,更不是求著某個具體的人。
據(jù)報道,寶雞高新區(qū)此次一共投入700多套公租房,截止20日中午,有1700多人辦理了登記手續(xù)。公租房或許是資源緊缺的社會福利,但政府也沒有絲毫理由“囤貨居奇”。賦予每個符合資格的人申請機會,然后再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配方法,才是政府的責任。不能以為公租房都租出去了,工作就做圓滿了,政策解析和分配不合理,照樣是一種失職。至于因為公租房需求量大,就產生群眾上門求你的飄飄然感覺,只是一種“手握權力”的幻覺罷了。
在大多數(shù)群眾眼中,到政務部門辦事,看的主要是結果,他們無從得知政務部門背后的行為邏輯。讓公開的辦事咨詢電話保持通暢,是政務部門的基本責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讓群眾產生溝通不暢的體驗,首先應當反省的只能是單位自身;這樣的工作人員,也必須受到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