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高的效率,讓我們感覺很有信心、很欣慰。”10月16日,廣東微觀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人事主管錢關婷說,盡管疫情期間項目進度被耽擱了2個月之久,但依托中山高效的政務服務,該公司總部基地項目搶回了時間,預計項目春節(jié)前將封頂。
“十三五”期間,中山不斷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加大數據應用和開放力度,數字政府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政務服務2300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1844個事項實現“一次不用跑”,“數字政府”建設全面推進,“一網通辦”率達97%。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讓一大批服務從線下走到線上,由跑腿辦變?yōu)橹讣廪k,大大提升了辦事效率。
高效服務搶回疫情耽誤進度
錢關婷介紹,廣東微觀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fā)、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型高新科技企業(yè),旗下有10家子公司。去年“3.28”,該公司總部基地項目落戶中山。
“公司的目標是在中山打造現代化的智能園區(qū)。”錢關婷說,基地總投資約5億元,總建筑面積約95000平方米,將建設研發(fā)中心、設計中心、檢測中心、國家級實驗室、智能自動化生產車間、產業(yè)鏈配套工廠等,除此之外,總部基地項目還將建設多功能展廳、地下車庫、健身房等,并在每一層為員工提供面積100平方米的空中花園,從整體上營造現代化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
“我們之前完全沒接觸過建設項目,多虧有了保姆式服務。”廣東微觀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報批報建負責人楊煒說,在項目前期,中山的導辦代辦團隊的業(yè)務經理郭曉峰便全方位服務項目,悉心指導她填報表格、提交材料,這樣讓她少跑了很多路。
“這樣的園區(qū),在辦理流程上相對也復雜很多。”負責跟進該項目的業(yè)務經理郭曉峰說,項目涉及業(yè)務部門,通過并聯審批的服務,既讓企業(yè)少跑腿,又節(jié)省了時間。其中,單項審批時間最多從15天壓縮到1天,施工許可、人防、消防等項目的審批時間從7天壓縮到1天。
錢關婷說,預計今年春節(jié)前,基地大樓將封頂。項目的加快推進,一方面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實現戰(zhàn)略布局,另一方面也將盡快減輕物業(yè)租賃等方面的資金壓力。
建并聯審批系統“一窗通辦”
“數字政府的建設,不僅僅是數字化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政策層面和體制機制的改革。”市政數局審批科科長袁俊文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我市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其中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是其中一大亮點。我市建成工程建設項目并聯審批系統,集成綜合收件、多規(guī)查詢、并聯審批、聯合測繪、聯合審圖、效能監(jiān)督等13項功能。率先籌建“一個窗口”。在市行政服務中心建成6個工程建設綜合窗口,實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相關的69個事項“一窗通辦”。我市還健全完善一套機制,推進“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推進“多測整合”和環(huán)評制度改革。
除此之外,我市在數字政府建設方面,不斷開展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工程。全市各類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申請材料共壓減628份,審批時間共壓減達60%。目前,簡易事項“馬上辦”比例為100%,“網上辦”比例為98.25%、“全流程網上辦”比例為84.51%;“就近辦”比例為98.90%;一次辦比例為100%。截至2020年9月,網廳市民注冊量約44萬人次,法人注冊量約41萬人。
數據流動產生價值效益
在數字政府建設方面,“十三五”期間,電子證照等數據的應用是一個新的變化。
“以往沒有電子證照的概念,都是紙質等原件,一旦同時遇到兩件事,就很麻煩。”袁俊文舉例,比如一家企業(yè)到深圳投標,需要提交營業(yè)執(zhí)照的正本,如果這家公司在中山這邊也要投標,沒有原件,就直接影響到業(yè)務辦理。對于企業(yè)來說,很可能會錯失機會。
據介紹,我市建設中山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作為中山市實現跨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的載體和支撐平臺,著力解決部門間“信息孤島”問題,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辦公”。
“現在,像營業(yè)執(zhí)照、身份證、戶口本、出生證明等高頻證照,都可以用電子證照調用。”袁俊文補充說,電子證照是新生事物,歷史數據需要長時間的電子化,才能逐步積累、更新。
“綜合治稅”“社會信用”“金融征信”“電子證照”、“市場監(jiān)管”“四免”等數據的應用,讓數據流動產生價值和效益。
目前,中山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接入單位共50家101個信息系統,其中28家市級政府部門和22家鎮(zhèn)區(qū)或事業(yè)單位,編制資源目錄2700多個,歸集數據量16.4億條,運行的數據服務3254個,數據交換和應用量累計達119.4億條次,日均交換量約1620萬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