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典型的“小國寡民”,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新力,這同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和技能培訓的高度重視不無關系。新加坡政府強調唯才是用和選賢任能的社會文化,不僅重視中小學教育,而且投入大筆經費開展職業(yè)教育和就業(yè)培訓,以增強國民的就業(yè)競爭力,并保持經濟發(fā)展的活力。政府在2015年推出的“未來技能”培訓計劃,尤其值得借鑒和學習。
作為一項全國運動,該計劃期望使國民不管處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能通過學習和訓練發(fā)揮潛能,以為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包容作出貢獻。該計劃關注四大核心領域:幫助每個人在教育、培訓和職業(yè)發(fā)展方面做出明智的決策;開發(fā)出一套高質量、一體化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持續(xù)滿足國民不斷變化的需求;確認雇主認可技能的重要性,并促進以技能和熟練水平為基礎的職業(yè)發(fā)展取向;打造支持和鼓勵終生學習的社會文化。
這項計劃并非完全孤立,而是同繼續(xù)教育計劃、智慧國計劃等已有的國家發(fā)展計劃有機銜接,使人才、學習和培訓成為國家的關鍵資產和核心競爭力。2014年9月,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未來技能委員會”,雇主、工會、工人和教育機構等不同領域的代表組成委員會,由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領導,勞資政學聯(lián)手推動公民的職場技能提升。政府高規(guī)格地配備委員會以制定戰(zhàn)略計劃,并邀請各界人士廣泛參與,為該計劃的設計和實施把脈。
該計劃以職業(yè)生命周期為主軸,為不同階段的職業(yè)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務。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職場新手,亦或是“人到中年”的專業(yè)人士,以及銀發(fā)蒼蒼的樂齡人士,都可以從該計劃中受益。針對在校學生的教育與職業(yè)指南、海外實習計劃、個人定制學習組合,使學生可以及早明確就業(yè)目標,并為該目標的實現(xiàn)奠定基礎。比如,“在職培訓計劃”使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的畢業(yè)生將實習項目與工作配對兩個環(huán)節(jié)銜接起來,促進學生的實習與工作匹配,并達到邊工作邊培訓的目的。
對于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則可以選擇同技能需求相匹配的課程模塊,申請課程研修獎金,以及定制個人職業(yè)發(fā)展路線圖。比如在航空運輸業(yè)、金融服務業(yè)、社會服務業(yè)等領域,政府每年頒發(fā)20項“未來技能進修獎”,工作滿三年且表現(xiàn)良好的員工可以申請該獎項,以深化技能并擴展職業(yè)發(fā)展機會。對于步入中年期的職場人士,政府則提供繼續(xù)深造技能的補助金,并為他們提供跨部門輪換或導師制等服務。“樂齡人士”則可以修讀許多滿足其個人興趣的課程,或者參加提升其計算機技能的課程,以豐富其晚年生活。因此,無論處于人生哪個階段,人們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并提升技能。與此同時,該計劃還提供了在線授課、晚間和周末課程,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選擇。政府還推動各類機構對這些課程學分的認可,以使它們得到更廣泛的承認,并為人們進一步深造提供憑證。
政府為此項計劃的實施提供持續(xù)和穩(wěn)健的資金支持,并確保人人受益。2014年11月,政府為慶祝2015年新加坡獨立50周年,設立了“未來技能金禧基金”,鼓勵雇主與工會捐款,政府以1∶1的方式注資,計劃籌資3000萬新元。這些倡議獲得了許多本地企業(yè)的熱烈歡迎,政府的配比注資也使其融資力度加大。2015年2月,“未來技能”計劃獲得國會預算批準,使其資金支持的可持續(xù)性進一步加強。政府過去每年平均投入6億新元用于技能培訓,從2015年起至2020年政府將每年平均投入10億新元,大幅增加了培訓開支。與此同時,政府還為“全國生產力基金”填補15億新元的資金,以配合該計劃的其他動議。
正是依托上述這些資金援助,2016年1月1日新加坡政府開始為每名年滿25歲的公民,撥出500元未來技能培訓補助。這項補助沒有使用期限,雖然資助金額不算多,但政府承諾會在補助用完后填補空缺。許多課程本身已獲得了政府的高額補貼,所以修讀課程的公民需要支付的費用不高。對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和社會組織還會額外提供培訓補助金,以幫助他們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狀況。該計劃的口號是“你的技能,你的資產,以及你的未來”,這極大地鼓舞了每一個人的參與意愿,因為“命運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該計劃的組織架構清晰,并鼓勵多部門協(xié)同合作。目前“未來技能”計劃由新加坡勞動力發(fā)展局負責實施,但為了該計劃的順利實施,新加坡政府將在2016年底前成立“新加坡未來技能局”和“新加坡勞動力局”兩個法定機構。其中,未來技能局隸屬于教育部,并入教育部下屬的私立教育理事會,并承接勞動力發(fā)展局目前負責的技能培訓項目,主要負責推動與統(tǒng)籌“未來技能”計劃。勞動力發(fā)展局將重組為勞動力局,仍然隸屬于人力部,負責發(fā)展勞動力隊伍,與企業(yè)攜手精簡和優(yōu)化人力結構。在政府部門之下設立法定機構,可以更靈活地招聘人員和使用經費,并使這項計劃得到強有力的組織支持。
培訓計劃采取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政府謀劃政策并提供資助,市場機構和社會組織提供培訓服務,而雇主、雇員和學生享受服務。目前該計劃提供了超過1萬門課程,種類達到57個,它們都是由政府認證的培訓機構提供的。大學、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等專業(yè)培訓機構也提供種類繁多的課程。比如,律政部與教育部和新躍大學合作開設刑事和家事法律方面的培訓課程,建設局與工藝教育學院合作推出計劃以培養(yǎng)建筑人才。
與此同時,基層組織和社會機構也參與其中,比如人民協(xié)會在2016年1月推出了“未來技能@人協(xié)”計劃。新加坡全島15所民眾俱樂部和聯(lián)絡所(類似于中國的居民委員會)參與該計劃,共有超過
200項課程開放報名,種類超過45個,內容包括插畫、糕點、按摩、手機、社交媒體等課程。新加坡人可以使用未來技能培訓補助戶頭,修讀這些簡單易用的課程。通過市場化運作并多管齊下,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助推該計劃實施,并激活了全社會力量的共同關注、參與和投入。
隨著知識經濟的崛起,世界各國都越來越重視和延攬人才,并將人的終身學習置于重中之重。目前中國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提升勞動力大軍的技能水平,使他們能夠適應不斷躍遷的經濟發(fā)展趨勢,是關乎中國未來競爭力的重點。無論是每年大批畢業(yè)的大學生,還是各個城市流動的農民工,亦或是職場中人,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充電、更新和提升,以趕上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和工作需求。因此,中國各級政府都應更加強調終身學習和技能培訓,著力創(chuàng)新培訓內容和方式,打通技能培訓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教育和培訓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源源不斷地提供可用之才。盡管“未來技能”培訓計劃仍然在實施初期,其效果如何還難以定論。但是,從上述特點來看,這項計劃的推行必將為新加坡就業(yè)繁榮和經濟增長提供值得信賴的活力來源,并值得中國和許多國家借鑒和學習。